香港電影業在香港本地一直擔當非常重要的角色,除了提供大眾視聽娛樂享受,也傳遞了香港的本土文化和反映歷史大事。談到以香港為題材的電影,《大浪淘沙》的故事以非典型肺炎(SARS)作背景,一位將近退休的教師(金像影后鮑起靜飾)在這期間需要協助照顧三名各十多歲的孫兒,他們三人來自不同的成長及文化背景,操不同語言,藉此帶出香港社會的縮影。透過三位年青人的親身經歷,剖析當年在疫癥肆虐下,香港市民處於水深火熱的生活狀況和惶恐不安的心態。金像影后鮑起靜與幾位年青演員的精湛演出,把故事角色演得活靈活現,加上故事情節反映了非典型肺炎期間香港市民的生活寫照,仿如歷史重現眼前,令觀眾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,讓人一時捧腹大笑,一時感觸落淚。
這是一部描繪香港民生大事的電影,導演蔡繼光認為,每一個地方的藝術,特別是電影藝術,都跟其本土文化、語言、習俗、生活習慣息息相關。如果一件藝術品失去其本土特色,這件藝術品可能會變成一件“無根”的作品,“無根”的藝術作品比較難茁壯生長。所以,他喜歡選擇富香港色彩的電影,例如以香港為故事背景,沿用香港本地臺前幕後的工作人員,關心的話題都離不開以香港為核心。蔡導演補充:“非典型肺炎(SARS)是1997年7月1日自香港回歸中國以後,第二宗影響香港最深遠的大事,當年非典型肺炎對香港民生經濟產生很大的衝擊。香港地狹人稠,一旦發生甚麼大事,是很難逃避的,所以非典型肺炎當年對香港所造成的影響,不容忽視,而以此作為電影的主題,也是相當合適的。”
電影《大浪淘沙》劇照
外表斯文大方,談吐溫文爾雅的蔡導演,一直醉心於電影藝術創作,在他執導的多出電影中,不乏膾炙人口的作品。當中的一部電影《男與女》,曾獲頒金馬電影獎項“最佳原創劇本獎”。蔡導演表示:“我拍的電影主要分兩大類,第一類是青春片,如電影《喝彩》、《檸檬可樂》、《青春路》,這跟我的成長背景不無關係。由於我的童年和青春時期過的生活很不容易,所以自己對成長方面的感覺比較強烈,喜歡拍以年青人成長為主題的電影。第二類是以移民為主題的電影,《男與女》是其中首部作品,還有電影《魔鬼天使》和《殺出香港》等。正如人所共悉,人生最燦爛的時光就在求學時期,我分別在臺灣和美國念大學,一個人身處不同的地方,在他鄉生活的感覺可能會比較強烈一點,所以我也喜歡取材“移民”的電影。”
電影《男與女》劇照
電影《檸檬可樂》劇照
蔡導演對拍攝電影的熱誠和投入不單反映在他的電影作品中,也可以從他對演員演技質素的要求、評價和工作態度略見一二。蔡導演認為:“一位專業的演員可塑性較高,能夠投入角色,而且在任何情況下,都能夠表現出高度的演員道德。”要拍攝一出好的電影作品,不但需要好的劇本,更需要演員精湛的演技和細緻的拍攝技巧。正如蔡導演說:“作為電影創作人,我們全心、全身投入,期望能夠為觀眾帶來好的作品。每部作品都有它的生命,期望每位觀眾透過自己的角度細心去領會和感受。”我個人認為,一出好的電影作品一定會獲得觀眾好評和認同。
蔡導演不但醉心電影製作,也致力培訓香港電影界人才。他認為,香港電影必須具備香港的特色,才能夠吸引觀眾,這也是每個國家電影的發展方向
與蔡導演的一席話,讓我更深入認識香港電影的發展,並深深體會到蔡導演對香港電影的熱愛與抱負。
受訪嘉賓 蔡繼光導演
蔡繼光導演簡介
1975年蔡繼光從美國回港,在香港無線電視執導《奇趣錄》、《黃飛鴻》、《逼上梁山》等電視片集,後二者都注入了新的元素。1978年,蔡繼光為香港電臺電視部編導過紀錄片《鏗鏘集》。1979年為電影《蛇形刁手》擔任編劇,創造了香港功夫喜劇的潮流,使成龍一炮而紅。1980年首次執導青春派電影《喝采》,成為香港新浪潮電影的一員。其後編導了《檸檬可樂》(1982) (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提名最佳導演)、《青春怒潮》(1986)等電影,創出了青春題材電影的潮流。1983年,以《男與女》入圍臺灣金馬獎最佳導演等七獎,獲最佳編劇獎,此片跟其後的《魔鬼天使》及《殺出香港》(蔡繼光監製),都探討了國內新移民在香港的境況。
蔡繼光一直在影視教學方面出力。1975年開始在香港中文大學校外課程部教授電影製作文憑,1977年倡議並與羅卡等朋友成立非牟利的香港電影文化中心,教授並放映電影。1978年在當時的香港浸會學院任全職講師教授電影電視。1990年移民加拿大,期間在多倫多大學修讀了戲劇教學文憑。1993年回流香港,進入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教授影視,2002年離開時的職位是導演系系主任。之後,在香港浸會大學教授影視碩士班,也在明愛大專以及中文東華社區學院教授副學士影視課程。除了電影教學以外,蔡繼光也不遺餘力以舉辦影展來推動香港電影的持續發展。1996年蔡繼光、卓伯棠、陳清偉等組成香港影評人協會,並於翌年創辦香港電影金紫荊獎。2000年,拍成《香港電影之父---黎民偉》,曾參選多個國際電影節,是一部220分鐘的紀錄長片。